LinkedIn近期发表调查报告,调查六千名25到33岁的美国、英国、印度和澳洲人,其中近75%正面临青年危机。 早於2001年已有西方学者提出Quarter-life crisis(青年危机)的概念,一般出现在 20至30多岁的年轻人身上。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,有 86%的受访千禧世代面对工作、失业、负债及情感关係,会感到迷惘、不安、失望和寂寞,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更容易有这些徵状。University of Greenwich 的Oliver Robinson教授表示,青年危机是迈向成人阶段的必经之路,通常在25-35岁之间,尤其是在30岁前後。
英国「独立报」列出以下几个青年危机的徵状:
青年危机的出现有不同原因,Huffington Post指出,社交媒体普及,现时的年轻人很清楚别人在做甚麽、有何成就,因而对比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焦虑。又或者对比於他们的父母一代,他们是「废青」,反正父母甚麽也预备好,他们成长的环境相对没有甚麽惊涛骇浪,所以更容易迷失方向。最後就是不稳定的就业市场,令他们只幹著薪水不高的工作。
香港的情况也是不遑多让,低薪、「上楼」无期,是这个世代年轻人面对的共同问题。
那麽应如何从这个危机走出来,开展新的一页呢?福布斯提出以下几个方法:
与其等待别人给予机会,何不由自己创造?不要纠结为甚麽自己不适合去做某个工作。如果真的想做点东西,那有谁比你自己更适合呢?
只是不断满足别人的要求,不单是累,更会感到空虚,而且更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望。相反,更要专注自己,为自己而创造快乐的经验。
当你用了大半生时间去聆听别人的要求,要再聆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就不太容易了。尝试安静下来,想想自己做甚麽会最 enjoy最有满足感,结果可能会令你出乎意料。
了解自己是谁,会留意甚麽,对甚麽感兴趣,那里就有机会。很多人其实未真正认识自己。去多尝试新的事物,即使是微小平凡的事物,例如下班走不同的路线,看到不同的风景,都会找到新的乐趣。
人人都有抗拒或恐惧的事情,但这正使你发掘到自己的优胜之处,或认清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。有时危机就是转机,「边度跌低就喺边度爬番起身」!
正如上文提及的Robinson教授指出,Quarter-life crisis使人由感到无奈困惑到重新出发,会经历4个阶段。就像由毛毛蟲蜕变成漂亮的蝴蝶一样,很多人也与你有一样的经历。所以,要记住你不是孤单一人面对的。
「天天赶死线,老闆要求多,同事又帮不到忙,快要做到死!」以上对白,你今个月讲了多少次?每一天埋怨,然後继续工作,无限轮迴,也不是办法。很容易因工作壓力太大而過了臨界點,影響身心健康。
放假去旅遊是不少上班族的目标,才刚下机,可能就开始计划下一次的旅程。去旅行可能是你放松和犒赏自己的方法之一,但其实去旅行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!快啲说服老细比你放个长假啦!
Fiona Wong
自由作家及翻译 ,热爱艺术、电影、旅行及花艺
4 分钟阅读